經營閱讀令我一生無悔
專訪浸信會出版社澳門浸信會書局業務主任Anna Leong「就算一切從頭再來,我也會選擇做書局,因為在書室,我找到人生的價值,知道自己在做甚麼,就是要彰顯耶穌的祝福及安慰,帶給人有盼望!」Anna回望自己在浸信會書局事奉25年日子,淡淡然地總結這個影響自己一生的決定,仍感從未後悔。

澳門浸信會書局自1953年由梁溢長弟兄開辦,背景受美南浸信會西差會和香港浸信會出版社的支持,是澳門歷史最悠久的三大書店之一。在澳門歷經數次的搬遷,如今坐落在姑娘街一個寧靜的角落裡。

見證閱讀風氣的世代轉變
Anna是企業管理出身,25年前因緣際遇下來到書店工作,原本只是想在書店服事一至兩年,以回應上帝的愛,誰知一做就眨眼廿五年歲月。她還清楚記得,二十年前讀書風氣很好,不論是一般人抑或基督徒;及至九十年代中後期,電腦開始普及,她指出2003年開始明顯少了人看書,2007年當平板電腦大賣,買書的人流直線下跌。但有趣的是,跌幅持續了五年後,竟在2013年反彈,往後三年亦持續回升,Anna相信是由於人察覺到長期用平板電腦看書,會對雙眼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。而自由行政策的出台,亦造就了不少內地客源,Anna說早幾年常常都有內地學者,拉著一個一個行李箱來書店買書回內地的,而且選購的多數是學術一點的研究類書籍。

經濟衰微,人心復興
很多人認為澳門既成為亞洲龍頭賭城,一定是閱讀的沙漠,但Anna並不同意這個說法。她留意到一個傾向,就是當社會經濟越差,人心就越焦慮徬徨,因此更希望透過看書,找到心中的一份平安。一些心靈小品,都很受歡迎,Anna說有時候賭徒或荷官睡不著,也會來書店看書。

以為賣書為本,誰知祝福了生命
Anna感恩自己當年無心插柳的決定,反而造福自己又祝福別人。她分享一個關於書店和一家三代的見證,曾經有一位客人,自小帶孩子到書店看書、聽詩歌音樂,後來客人的孩子長大結婚了,竟在婚姻出現風波時,主動把書店當作「避風港」,期間在書店讀到關於夫妻關係的書,安靜身心後就回去跟配偶修好;又過了很多年,這當年稱呼Anna做姐姐的「孩子」,自己的孩子都長大成了青年人,結果在孩子遇上拍拖失戀、學業失意到打算停學之際,他又鼓勵孩子到書店去看書和聽音樂,並在書店買了勵志的禮品勉勵孩子…… 最終孩子經過一輪冷靜過後,想清楚再重新學業。這位客人甚至誇讚書店「拯救了他一家三代」,Anna邊說邊露出欣喜的笑容。

點一盞燈,燃亮生命
她深信書店就像一座燈臺,每天都為有需要的人點燈;同樣地,書店的常客,也同時為著這燈臺添油的。Anna感觸地分享,書店這廿多年來,因為沒有自己的地方,在租金不斷上升的壓力下,多次面臨搬遷和重新裝修的財政緊張,但她很感恩,每一次都在最關鍵時刻,都得到足夠的供應。例如二十年前,有客人知道書店搬遷,沒有資金裝修,竟然賣了房子,奉獻了二十萬給書店裝修,這些一次又一次發生在不同客人身上的奇異恩典,令Anna更確信上帝對書店的呼召和命定:「書店這六十多年來,因著很多熱心奉獻的人才能維持下去,我們也希望,透過書店祝福澳門。」

腹有詩書氣自華
Anna笑道,喜歡閱讀的人會自然散發一種吸引人的氣質。「我在客人身上看到的,喜歡看書的人,他們的家庭和言行並不一樣,這些不一定在大企業工作就能學到的,用心觀察事物的好與不好,你會發現即使是送貨的工人,也可以很有禮貌、很平和易相處。而真正用心去讀屬靈書籍的人,他們的靈命也都不同,會有喜樂、安穩。」

電子閱讀無可取代的優勢
Anna承認自己也是較喜歡看實體書的人,雖然她也同時也是一個平板電腦的使用者。讀到有感動的地方,Anna喜歡在頁邊寫一些閱讀心得,日後再翻閱時仍會深刻。她認為這方面平板電腦不能相提並論,因為一旦壞了就甚麼痕跡也沒有了。雖然她自己都會用平板電腦來作為參考,但她也覺得閱讀起來有明顯差異:「因為同一時間看到很多資訊,人會很亂,較難專注一件事,特別是當你想一個人寫寫東西和思考時,網上實在太方便了,方便到人找了資訊就不再去思考,事實上網絡也有許多虛假。我猜想日後真正聰明的人,應該就是那些不用手機的人了,因為他們不會人云亦云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