澳門文化的底蘊與提升
徐濟時
今天的澳門,給人甚麼印象?外人喜冠以賭埠,本地人欣然接受嗎?若你我不同意這稱謂,會用甚麼自我描述呢?生於賭埠而不作賭民,並樂於生活工作與賭毫不沾邊的大部分澳門人,或不易言說賭博以外澳門有何長處,有何文化底蘊,但必想望比旅遊界高捧的“文化名城”更深厚更自豪。
承續文化才有未來
首先,歷史會如斯定位:澳門是中國最悠久的西方文明入境之地,大多數研究“澳門街”的出版物肯定這方面。然而,不少研究以“文化遺跡”如舊城區“申遺成功”作招徠,只從旅遊和經濟角度考慮,是消費這過去式澳門。筆者認為,要將過去式澳門延至現在式澳門才保證“可有將來的澳門”。一個城市的文化應是活的、有動力的、能提升轉化的。澳門人在吃“文化老本”之餘,要下工夫作文化底蘊的創新(innovation)、承續我們幾百年文化積澱,以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來小城作深度文化旅遊(甚而戀上住下),而非只靠吸引人來賭博和“血拼”(shopping)。
澳門無疑蘊含不少西方宗教遺跡與史料,不乏中西文化對碰的文化註腳(如大三巴牌坊那句“聖母踏龍頭”就反映了中西文化對龍的不同理解),而在當今“宗教中國化”下,澳門正好具備洋教入境數百年的經驗,擁有舉國最悠久的基督宗教中式化底蘊,可供各方探索開發。
此說近有新例佐證,就是葡國東波塔國家檔案館(Torre do Tombo)一份《清代澳門地方衙門檔案(一六九三至一八八六)》,去年十月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載入“世界記憶名錄”。此檔案存有三千六百多件清廷的《漢文文書》,有趣地透露十八世紀末崛起的英國欲奪取衰落的葡國所佔的澳門,其戰船一度犯境近岸(一方面欲迫走駐澳葡軍、另一方面欲威迫清廷也能像葡國獲另一地駐居)。若英當時能奪澳,則香港(約半世紀後才奪得)的英殖時期或不存在或要改寫,澳門的宗教歷程勢改由聖公會取替天主教會作領導,必利於英人馬禮遜(一七八二至一八三四)後來澳傳教毋須受天主教約制(在華發展的基督教就毋須由澳門轉至香港為支援站)。可見《漢文文書》透顯當時英國早有的“野心”和昔日傳教事業的外交背景。
宗教融通中國文化
值得一提,天主教的利瑪竇(一五五二至一六一○)作為來華最出色、最了解中國文化的教士,是先來澳門學習漢語(應入讀當時亞洲第一所西式大學即牌坊遺址),且他致送皇帝禮物是經澳處理;他身處的明朝亦規定西教士死後運澳下葬(之後基督教傳教士也多下葬澳門),顯見本地墳場極有考察價值而備受外人重視。可合理揣測,晚明在華的天主教與利瑪竇所屬的耶穌會仍有不少珍貴文獻(如教士遺物手稿)留在澳門,若能加以整理研究,對如清朝禮儀之爭這類政教衝突之最的案例或有突破性理解,甚至為當前中梵外交某些歷史遺下的爭拗找到解決基礎。
事實上,澳門還未整理的外文歷史檔案有不少,另外,十九世紀前的外文書刊(單以存放民政總署圖書館)數以萬計,而澳門具備中世紀葡文和拉丁文閱讀能力者,澳港台的教士在這方面或有一定角色。這類深層次文化開墾越遲越難做。
來華宣教者,基督教第一人馬禮遜、天主教“中國通”利瑪竇,都是先踏足澳門學好中文及儒家思想,日後在基督信仰與中國文化溝通上做出重大貢獻,也為十九世紀英美的漢學奠基。今天中國對這兩教的高度重視有目共睹,那就應該從雙方更根本的文化根源上多做會通工作,這方面澳門存有無別城可替代的軟實力。
再者,撇開宗教文化有待深耕這方面,澳門還有另方面作為,就是熱議中的大灣區對澳門被派定的角色——中醫藥科技產業發展平台,結合多年前定下的世界旅遊休閒中心,且伴以後加的“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”,中華文化與旅遊休閒就此結連。特區政府起初增發賭牌,本是打造旅遊休閒中心的過渡性政策,所以日後續牌不應朝向純博彩的“消極性”為宜;但如何能淡化博彩業仍找到經濟增長點,這點子可從中華文化的多元性和產業化構思。
倡世界華僑文博館
大灣區可分灣東和灣西兩組城鄉群,而靠近澳門的灣西五邑一帶都是美加華僑之鄉,甚具文化增值潛力。筆者有幸在三藩市灣區和加拿大西部生活過幾年,曾接觸好些老華僑(賣豬仔一代)。他們仍保有一些中華文物和一片濃濃鄉愁,下一代仍不失這份中國情懷,甚至告老還鄉亦大有人在。這龐大的北美思鄉華僑可與澳門連成一條華僑紐帶,繼半世紀前緬甸印尼歸僑再展中外文化匯合之異彩。
基於此,筆者認為澳門可創建一所全球各地華人可持份的“世界華僑文化博物館”(或稱博覽館、文物館之類),展示流散海外龍的傳人的生存與奮發之記錄,讓廣大中華兒女充實現正發軔的“中國概念”。可以想像,各地華僑的“文物”彌足珍貴卻無處展現,老華僑的逝去,也令文化遺產不斷散失異邦。當務之急,博物館蒐羅至少關乎歷史文化的器物,有序展出。若能更進一步,就是安排各地華人不斷補充材料和更新展品,並輪派專員(如當地學者或老華僑)加以講解,則世界華僑文化博物館定必成為全球中華文化的“活舞台”,展現全球各地華僑的精彩故事。
再者,為配合老華僑即日來回故鄉,在澳門(包括橫琴)建造一兩個華僑住宅區,提供便捷的從“唐人街”返鄉旅程、可中途居澳兼理博物館。這項“文化帶”工程,勢必吸引全球華僑、全國同胞、港人以至各國遊客到訪這一座“中華地球村”,會遇砥礪、賞藝交流,甚至擴闊提升澳人的文化視野(這對下一代尤其重要),從而形塑內外雙贏的多元文化產業,使澳門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旅遊休閒中心。
世上不少古城的文化,以推陳出新再度興起;澳門“景點”有否升級傑作,在於再創合乎身世與優勢的“澳門街”。
徐濟時 (哲學博士,前文化倫理副教授,現職澳門培正中學)
轉載自: 2018年10月17日(星期三)澳門日報電子版 http://www.macaodaily.com/html/2018-10/17/content_1303073.htm?from=groupmessage&isappinstalled=0